關於我們   書籍介紹   最新訊息   會員中心   客服中心

 

 

  圖書總目錄

  客戶服務

  購書辦法

  經銷書店

  常見問題

  信用卡傳真訂購

 

 

  如何成為會員

  會員須知

  會員權益

 

都會悠遊館

周休GOGO一本通

玩樂吃喝便利旅圖

台灣逍遙館

台灣周休二日汽車逍遙遊

遊樂吃喝超便利旅圖

新生活地圖館

 

 

       出版序

    5大製作特色

 

2冊分割範圍圖


  台灣1/5萬全圖
  百科事典

  全集上下2大冊
 上冊/濁水溪以北

 下冊/濁水溪以南
   澎、金、馬
|
  ★合購全集2大冊


       定價:3960元

 精裝版特價:3100元

 平裝版特價:2960元

  --------------------


選購單本(上冊或下冊)


       定價:1980元

 精裝版特價:1620元

 平裝版特價:1560元

  --------------------


 會員、多本及多

 套訂購另有優惠

 歡迎來電洽詢!

 

 

  信用卡訂購證

 

 
首頁 > 地圖書目錄 > 台灣1/5000全覽百科地圖集-出版序(上)

 

《台灣生活地圖資料庫》終於大功告成了

 

 我的老家在台中龍井海埔厝,小時候,村人春夏兩季以耕稻為主,秋收過後則利用空田種菜,再由各家壯丁從龍井挑過大肚山到台中市區販賣。這段翻山路途頗遠,每年冬日天色微明,全庄壯丁就各自挑著菜擔出發。記憶中,通常午後三、四點,父親總是一馬當先最早抵家,等到全家用完晚餐,才看到左鄰右舍的父執們,陸續拖著疲憊的身子返回。當時總覺得父親是世界上走得最快的人!

父親捷足先登的秘密

 後來,我發現父親每次在蔬菜採收整理完畢後,總會小心翼翼地攤開一張泛黃的紙張仔細端詳。長大後才知道那是地圖。
 有一次,父親為了家姐親事,須到台北遼寧街的男方家回訪。當年從台中到台北,一般人坐得起的火車是平快,來回11個小時,加上市區轉車與晤談,按一般經驗推算,從未到過台北的父親應該需要兩天一夜。不過,父親搭乘六點多的快車北上,卻在當天晚上九點多便回到家中,成為那時村中一日往返台北、耗時最短的紀錄保持人。 原來,父親還是按老習慣找了一張台北街道圖,再三研究過了。
 事隔多年,我到政大就學後,從台北火車站起,拿著那張地圖回溯當年父親口述的路線,除了中正路改為忠孝西、東路及八德路外,沿途中山南北路圓環、善導寺、建國啤酒廠、空軍新生社、火車平交道、公圳、公路局中崙站…等,父親在圖上圈註的地標,竟毫釐不差地一一應證。我終於知道父親總是捷足先登的秘密了!
 
父親的訣竅就是懂得運用地圖,周密規劃,完全精準地掌握時空。就是這種對父親和他的地圖所雜揉的好奇、驚羨、崇拜等複雜的童年經驗,啟發了我日後「地圖志業」的夢想。

■一個大學生的天真夢想

生蕃仔叔公的內山

 由於幼年體弱多病,家人不讓我出門遊玩,外面的世界僅侷限於附近鄉里及學校一帶。
 每逢歲末農閒,祖父五兄弟共同的一位原住民好友——他要我們叫他「生蕃仔叔公」,就從據說要走兩三天腳程的「內山」來訪。這位奇特的訪客揹著大籐籃,裝滿各式山產──採自深山的藥材及燻乾的鹿、羌、猴肉…,就在我家後園子熬煉鹿膠、猴膠。記憶中,這位叔公吃飯總是拱起一腳跨坐板凳,手捧碗公大口喝酒,其豪邁粗獷、力大無窮的模樣,讓我對「內山」產生無限的好奇與遐想。  
 龍井海埔厝,位於現今台中港一帶的海線,往東看就是大肚山。每年冬天,特別是春節前後的晴朗日,抬頭東望,藍天下除了大肚山之外,後面還有好幾層山,最遠處灰藍色的山頭還罩著皚皚白雪。有一次,我陪「細漢阿叔」去放牛,他遙指東方大肚山告訴我:「大肚山背後層層的山,我們海口人就統稱它『內山』」。

大二被迫接手露營社社長

 考上政大那年寒假,我就迫不及待地參加救國團中橫健行隊。登上合歡山環顧四方,層巒疊嶂,山外有山…我無法形容內心的震撼,原來「內山」之內還有萬重山!首次對台灣的高山有了真實、具體、全新的視野,也深深被這重重山巒所吸引。
 返校後,隨即加入露營社(當時政大還沒有登山社團)。那年暑假,露營社的一次活動慘遭山洪,所有器材全被沖走,社員嚇得相繼退出,連我班上原本預定接手社長的同學也脫逃,臨時推我接下社長,開學時社員僅剩7位。
 為了重新培訓一批幹部,我請來歷任社長,利用周末假日回校傳授搭營步驟、升火野炊…等露營基本技巧。由於學長們多已畢業上班,時間有限,我們採取記錄、拍照的方式,將繁複的動作拍攝成一系列分解照片,配以精簡文字說明,結果成效奇佳。 就在這一連串研習過程之中,我首度見識了圖片可以發揮強大的解說力,這是後來我辦雜誌、出書,無不講究圖文並茂的主要緣由。
 政大女生特多,學校課外活動組對校外露營管制甚嚴,每次活動都須先提交計畫書給輔導教官審核。為了詳細描繪活動場地環境,我到市面上找尋可供參考的地圖,發現
幾乎所有郊野山區都是一片空白。後來想起父親使用過的日文老地圖,山區畫有許多線條和註記,於是跑去牯嶺街尋找,驚見許多日治時期的街道圖、州廳圖、等高線地形圖及漂亮的鳥瞰圖,從此養成了收藏古地圖的嗜好

首登大霸,駭然發現尋常登山者只有簡陋稜線圖

 大三卸下露營社長後,應韓漪先生之邀,開始為創刊一年多的《野外》撰寫露營稿。有次在《野外》讀到馬中欣、賴景陽的“大霸驚魂記”,深受吸引而結伴爬大霸群峰,這是我第一次攀登高山,發覺同伴準備的稜線圖,竟然與現況差異極大!但當晚在「九九山莊」,卻看到中華山岳一支裝備整齊、陣容醒目,多數成員談吐像日本紳士的隊伍(忘了隊名,只記得領隊樣貌令人印象深刻,後來知道是陳守珪先生),隊中幾位先生攤開研討的地形圖,跟我從牯嶺街買的日治時期地圖極其類似。這趟大霸之行,讓我由衷的愛上登山,開始蒐集登山相關資料,也幫《野外》編校打雜,又因緣際會認識了邢老、蔡景璋兩位前輩,以及張文溪、黃德雄、楊極峰游文雄等幾位同輩山友,也終於知道尋常登山者不得不憑著簡陋的稜線圖就去冒險闖山,居然係政府法令所致
 1980年以前,雖然聯勤總部製圖廠出版過三個版本的1/50000地形圖(限國防使用,岳友稱之為「軍用圖」,係分別就日治地形圖及美軍航測圖翻譯編繪,未經實地測量),但戒嚴管制時期,一般人無從取得。在登山界,除了少數受日本教育的知識份子存有日治時代地形圖外,光復後二、三十年間的登山者大多是公教人員,每個單位或多或少有一些業務所需的軍用圖,雖屬管制但近水樓台,比較容易設法借到,膽大者就轉曬藍圖、或影印後再粘接使用。
曾經有登山者在火車上攤閱這類影印的軍用圖,不巧鄰坐乘客任職警備總部,下山後就慘遭約談

因為登山,矢志地圖製作

 一般社會登山者在這種時空背景下,沒有管道找到地形圖,只好退而求其次,使用簡單的稜線圖。即便如此,要得到稜線圖也不容易。當時台灣山岳協會季刊《台灣山岳》(後來隨山岳協會一起升格更名為《中華山岳》),幾乎每期都會刊載稜線圖,但會員刊物非會員難以取得,中南部岳友更不容易看到。林文安、邢天正、吳夏雄三位先生畫的稜線圖最突出,邢老畫得最詳細,不過有時太過巨細靡遺,新手反覺判讀吃力;吳夏雄主要畫給《野外》,並刊在《登山日記》上,流傳頗廣;林文安先生畫的最為精準,也簡潔好用,許多山友甚至將他的稜線圖當武林秘笈般珍藏。
 不過,爬山畢竟需要等高線以研判高度落差和地形狀況,僅使用稜線圖爬山,看不出斷崖崩壁,其實相當危險。當時,幾位愛山好友最常傳閱日本的《岳人》、《山與溪谷》以及美國的《國家地理雜誌》,我們除了欽羨其內容豐富、印製精美外,也發現他們的地圖印有細密等高線。很顯然,等高線應該不會妨礙國防安全,於是我常想:
應該尋求兩全其美的方法,在迴避國防要塞禁忌、符合國家安全考量下,製作一套跟歐美日水準相近,也能滿足登山安全需求的「台灣精密地圖」
 
就這麼一個天真的想法,引領我一步步踏上地圖圓夢之旅。如今回首,想不到竟用了我人生最重要的40年。

■踏上地圖圓夢之旅

七名老鳥攜手創立政大登山隊

 1970年代各校相繼成立登山社時,政大認為學校已經有露營社,不需再有同性質的社團。所以我在大三(1971年)暑假就代表露營社參加谷關登山特技訓練營。
 當年的谷關哈崙台是陸軍山地訓練基地之一,救國團每年假此舉辦為期2週的山地繩索攀登、爬岩訓練,並教授野外求生等技能,許多登山社團幹部都在這裡受訓過,的確也出過許多高手,像百岳排名第7的林亮夫,就是我們那一期的。
 谷關登山特訓期間,我和另一位代表政大參加的經濟系同屆賴東魄約定,返校後就籌組登山社。不料那個暑假清大同學發生震驚全國的奇萊山難,學校課外活動組極力反對,乃聯合另五名熱愛登山的社團老手轉而說服體育組,收編成為學校登山隊,反而擁有意想不到的固定經費,資源遠比課外活動組管轄的社團多。
 在大專登山社團中,政大登山隊算是成立較晚,初期活動力並不強,但勝在一開始就發行社刊。創隊七位成員都具備豐富的社團經驗,無論企劃、宣傳、組訓、活動、籌款能力都不錯,特別是幾位來自商學院的幹部,準備日後創業,把社團運作當作未來經營企業的實驗。1971年9月登山隊甫成立,隨即著手準備寒假舉辦溪阿縱走活動。

政大《山誼》初試身手

 溪頭縱走阿里山是當時最新鮮、最熱門的健行路線。那時候政大學生含博碩士班不過3千人,我們很大膽的訂定挑戰目標300名。為了達到宣傳效果,我們印了二千份圖文並茂的宣傳單,選在上課人數最多的週一朝會前一個鐘頭,同時在所有校園入口發送,並且畫了幾十幅海報,貼滿全校師生所有可能經過的動線,果然達到了爆炸性的傳播效果,一個禮拜不到,報名人數就突破預定名額,連老師、職員及眷屬都來參加,登山隊也因此變成全校第一大社團。
 這次活動給我們帶來豐厚的結餘,山隊接受我的建議,立即籌辦一份由我主編的登山刊物《山誼》,創刊號16開24頁,爾後逐期增至32頁、48頁,甚至64頁不等。當時市面上唯一的《野外》是40開版面64頁,兩相比較,《山誼》的篇幅已經跟《野外》不相上下,甚至更多。
 《山誼》採附回郵免費贈送,不主動寄發。印行2千份,社員500份,其餘1500份開放給校外社團山友索閱,幾乎每期都很快地被索取一空,我們深刻感受登山界對相關資訊的強烈需求,也奠定了我後來辦雜誌的信心。

與吳萬興籌辦《山野生活》

 大四畢業前,有一位《野外》的廣告客戶吳萬興,原本經營外銷貿易,他發覺休閒五金(如登山、露營炊具等)業績成長快速,就親自到美國、加拿大考察,回台後停掉其他類五金外銷,專營登山露營戶外活動用品的「山野公司」。他成功引進今天大家通用的尼龍帳篷,解決了以往帆布帳篷淋雨後重量暴增三倍(10公斤變成30多公斤)的困境,增加了露營活動的方便性,當然對登山者來說,背負的裝備更是輕便。這個突破也吸引了更多的戶外活動人口。
 吳萬興是歷史碩士,對社會脈動有極敏銳的觀察力,直覺外銷之餘,應可以拓展內銷。他在《野外》雜誌上讀過我的文章,認為我具備露營與登山兩項資歷,前來找我提供經營上的意見。我建議他辦雜誌,先傳播觀念,推廣露營、爬山器材相關產品知識。吳先生欣然贊同,請我幫他擬訂企劃,等我服役回來即辦一本迥異於《野外》的新型《山野生活》雜誌。
 我聽從吳先生的建議,服役期間儘量利用餘暇撰稿。很幸運,被分派陸軍總部服役,朝八晚四上下班,時間充裕,當兵2年,不但跑遍大半個台灣,還完成了《自己辦露營》、《台灣登山百科》大部分的稿子,幾達百萬字。
 1974年8月中旬退伍,隨即花一個月時間跑遍台灣南部及東部,因為吳先生認為一個事業最起碼要沒日沒夜地拼三年,才有可能打好基礎,未來要有三年不出門的準備。9月中旬正式上班,三個月後創刊號正在印刷,吳先生突因積勞成疾,32歲就肝硬化辭世,此一意外幾乎讓我工作、理念兩頭落空。

《戶外生活》雜誌,嶄新的編輯理念和風格

 我決定自行創業,耗費18個月的籌備,擬妥一個「以雜誌為先導,叢書為主幹,最後再總集於生活地圖」的18年發展藍圖,整個執行步驟就叫「地毯計劃」——將整個台灣以6年為一階段,分三階段由宏而微的地毯式踏查採訪報導
 當時國內雜誌大多翻譯國外文章或仰賴投稿,報導品質難免參差,內容也未盡符合讀者需要,以致於坊間流行一句話:要害一個人,就建議他辦雜誌。話雖如此,雜誌若能一舉成功,卻是快速建立品牌形象、號召各地同好的絕佳媒體。歐美日那些令我們欽佩的雜誌能風行國內外,歷久不衰,正因為它秉持長期的編輯計畫,能維持一貫的風格所致。於是,
我為這份新刊物確立了「計畫編輯」、「實地採訪」兩大方針,及「大量使用照片,且為國人拍攝」、「繪製美觀地圖」、「醒目的美工設計」等三項冀能呈現賞心悅目、文圖並茂的製作風格
 接下來擬訂細部採編計畫。1970年代國民政府雖已治台30年,但囿於反攻大夢,基本上管而不治,除了正進行中的十大建設外,整個台灣的地理風貌猶似日治末期,日本人領台50年間巨細靡遺的調查研究成果,自然成為我的最佳參考資料。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前身是台灣總督府圖書館,為日治時期所有文獻檔案彙集的寶庫,當時會去借閱那些資料的,都是受過日本教育的老先生,唯獨我一個年輕小伙子。分館規定每人每次可借3本,我的老師羅宗濤教授幫我寫推薦信,放寬讓我借9本,常常一早才從書庫搬了9本出來,午前又請館員再搬9本,館員覺得麻煩,也看出我真正用心(特別感謝章以鼎主任),乾脆提供一間研究室給我,得以自行進去書庫取閱。
 
經過一年案牘爬梳後,我擬出了6年的雜誌題綱,如此剛好可將全台精華介紹一整輪,再以累積的雜誌內容為基礎,另訂出12年的叢書出版架構,由此建立一個台灣地理人文基本資料庫,如果一切順利,這個資料庫將成為我最終理想——一套前所未有的「台灣生活地圖」人文註記的基礎
 這一計劃以雜誌打先鋒,為了達到「叫好又叫座」的目標,我
將整個台灣先以高山百岳、中郊山、平地景點作立體式地理劃分,再以北、中、南、東及離島五個區塊作平衡分配,每期都以三個大專欄為主軸:「山林鴻爪」——高山百岳深度導覽、「失去的地平線」——地理風情深度之旅、「忘鄉.望鄉」——鄉土廟會民俗之旅,透過分析出刊後的讀者反應以精準掌握社會需求。而每一類別的專欄,也是日後一系列叢書的市場測試。
 1976年7月《戶外生活》出刊了,因為題材新穎原創、實地採訪、圖文並茂、以及「純粹土產」等特色旋即造成轟動,此後更多次榮獲金鼎獎。在這樣的好評下,
翌年9月我們順勢推出《北台灣100個露營地》、《北台灣最佳去處》、《北台灣機汽車旅遊手冊》、《自己辦露營》、《北台灣渡假導遊圖》等第一批類型不同的休旅圖書來試探市場,由於反應奇佳,在接下來的幾年間,每本書都各自衍生出一套全集。例如於1978年包括中、南、東、離島共5本的全套《台灣最佳去處》,以及往後陸續推出的《台灣汽車旅遊全集》、《台灣機車旅遊全集》、《台灣露營全集》。

《台灣百岳全集》帶動登山熱潮

 「山林鴻爪」按原訂計劃兩年後結集整編為《台灣百岳全集》,在籌劃之初,我們即設定訴求目標:不僅瞄準登山者,還冀求擴及非登山界的大眾,以「讓岳界引以為傲的巨構,讓國人引以為榮的經典圖書」自我期許,因此無論內容、照片、設計、編排到印刷、裝幀,每個步驟都分別敦請當時台灣最頂尖的大師級工匠精雕細琢。1978年中秋節出版時,不只造成登山社團集體搶購的熱潮,也震撼了當時的文化出版界及知識圈,引起非登山界卻關注台灣本土的知識份子之高度重視!
 
這股超越登山界的影響力,啟發了文化知識圈對台灣壯麗高山的興趣,帶動了蜂擁的登山風潮,「登山」從此成為主流社會普遍接受的大眾化休閒活動,繼而也催化了馬以工、韓韓、心岱等人關注報導台灣自然環境、山林生態保育。影響所及,政府宣布森林政策由砍伐轉為保育,緊接著,內政部成立了台灣第一座「玉山國家公園」。
 《百岳全集》所帶動的高山攀登熱潮,數年間達到高峰,不僅蔓延至尋常週末的郊山活動,連以往乏人問津的中級山也逐漸熱絡起來,我們乃於1978年9月至1981年5月間,
又陸續編印了《台灣名山大系》、《台灣登山百科全書》、《台灣高山導遊圖全集》等幾部巨構
 《台灣高山導遊圖全集》是我第二次的地圖測試,卻是國內第一套針對登山需要而精心擘劃的專業地圖,從此登山者再也不必耗費許多時間去蒐集資料、研判行程了,因而不久旋即再版。儘管岳界同好反應熱烈,這套地圖與先進國家的登山地圖相比,編輯內容也毫不遜色,印製也優於坊間一般地圖,然而國內製圖設備太落伍了,以致彩印效果與先進各國相比,讓我極度失望,我告訴自己,該是尋求突破的時候了。

 

請續閱(下)

 

<﹤5大製作特色

出版序(下) ﹥>

 

 


Copyright © 2022 OUTDOOR LIFE BOOKS CO.,LTD.
戶外生活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
聯繫我們:
outdoorlife@gmail.com